Home > 最新動態>精選文章

精選文章

發佈日期:2014-06-03 新財富、新分配 「城鎮化」引擎開動
2013年,對中國有著重要意義。詭譎緊張的局勢中,新一屆領導班子上路,「十二五」計畫啟動。一個已經從落後泥沼中走出來的中國,展現邁向國強民富的雄心。
 
中國的崛起,與世界政治、經濟產生複雜連動。國際間各種預測,均指出中國消費市場規模,正在向日本接近、朝美國追趕。事實上,2010年,中國消費能力已經與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德國,處於伯仲之間;2015年,中國將有機會超越日本;到了2020年,中國更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。
 
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,同時也催化著其他領域的發展,可以這麼說,「十二五」之後的中國,除了經濟提升和轉型,社會改革將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。在多年經濟主軸的發展,促成中國實現經濟強國美夢後,多元的社會改革啟程,更讓2013年因此被視為「第三個三十年」的開始。

新一代的30年任務
 
第一個中國30年,是從傳統封閉的中國,發展成現代化國家的摸索和試探過程;第二個30年,經濟制度改革帶動整體的發展和成長,尤其巨大經濟能量釋放,創造了中國奇蹟,但也為眾多社會問題埋下伏筆。第三個30年,面對的首要課題,則是社會建設,在這一階段,經濟和政治體制同時面對改革的壓力。而在解決種多社會問題的方案中,「城鎮化」無疑是習李體制開出最重要的一帖藥方。
 
從數據面來說,開啟這波中國未來20年最關鍵的趨勢的建設工程,骨幹是30兆人民幣的資本投入,1萬座現代化城市實現2億農人成為城市居民的方案。在此同時,接入「讓部分人先富起來」的經濟建設,「城鎮化」潮流也將有機會實現小康社會建設,在此同時,並以啟動龐大的內需商機,替代外銷為主的經濟發展。
 
此外,中國大手筆推動城鎮化,創造了著巨大的未來想像空間,影響範圍更可能超出中國境內。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者花建就強調,中國的城鎮化,將是繼二十世紀的數位革命之後,影響世界經濟和產業結構的另一波重要力量。
 
大量的政府投資,帶動城鎮和農村居民生活現代化,牽涉的產業眾多,從建築、交通、醫療健康、教育、娛樂到大眾生活用品。伴隨城鎮化發展,標誌著人民生活水準和消費能力的提高,對文化創意產業而言,將出現難以想像的市場成長。
 
亮麗後的急待克服的課題
 
中國的「十二五」和「城鎮化」,固然有了美麗的藍圖,但隱憂也不少。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,以及人民在生活富足和資訊更開放之後,對於自由和民主的渴望,都會形成內部的壓力。來自地緣政治的緊張,也讓中國必須花費極大的努力和智慧,維持和平崛起的形像。另一方面,從日本和臺灣的發展經驗可以看到,城鎮化過程如果架構在政府投入建設的發展模式,而沒有同時建立起新的城鎮經濟模式,所能創造最大的財富效應,只是政府投入金額的重新分配和流動;一但投入和流動趨止,經濟將面臨成長困難的局面。
 
與城鎮化配套的,是產業規模的調控。將散村小農的生產模式,透過土地集中和重劃,提高農業生產效能,釋放大量農民進入二、三級產業,提高收入也創造整體經濟成長。這是城鎮化和產業轉型的關鍵所在。1970年代的日本、1980年代的臺灣,在城市化、大量人口從農業移往生產製造業和服務業後,接下來必須面對的是社會轉型的社區再造。日本的「造町」和文化產業,以及臺灣1995年開始的社區總體營造,都在這個背景下出現,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力量。
 
對產業的啟示

 
最後,推動城鎮化的發展,其實也象徵著資源和權力去中心化的新階段開端。在一個以巨型城市、巨型企業稱霸世界的中國,去中心化發展不僅有助於解決資源寡占造成的分配問題,也同樣是多年來大都市過度發展造成的種種環境壓力的良方。
 
當然,城鎮化帶動新一波內需,新的中小型城市興起的過程中,也將催生各類的新型中小企業,新的財富增長,新的分配體制,這將是城鎮化對於產業最大的啟示。